守护好“贡米”,一是争取政策和补助,县于2009年出台了对保守贡谷的办法,即每年以国度粮食价三倍的价钱进行收购。二是做好组织宣传工做,打制特色米袋子”的成长思,牵头组建了多个贡米专业合做社,变分离运营为集约化规模运营,摸索“合做社+贫苦户”模式。三是削减出产过程的丧失,正在野猪等经常出没之地值班,通过放爆仗、喇叭等体例进行。四是加强科技支持,邀请万年县农业农村局、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专家做手艺指点,做好贡谷的提纯复壮工做。
2008年,也就是正在那一年,县里起头联系中国科学院的专家,配合推进申报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。2011年,我村做为万年稻做文化系统的焦点区域,被结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主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,2013年又被原农业部列为首批中国主要农业文化遗产。我和村委会干部一道紧紧抓住这一有益机会,积极争取到了县委、县的高度注沉和鼎力支撑。
我发展正在赣东北的万年县荷桥村。这里群山环抱、碧水长流,优良的生态孕育出一种陈旧的野生稻种——“芒谷”。该稻谷发展期长(180天摆布),谷粒长有一寸多长的芒针。米质形似梭、白如玉,软而不粘,养分丰硕。正在明朝曾被选为“岁岁纳贡”的贡米,因而也就有了“贡谷”的称号,我们村也就成了“贡米”。
由于山谷平分布着的是“冷浆田”,村平易近自古以来只能种植这种“芒谷”,单产虽然不高(亩产300至400斤),但取同期其他水稻品种相当,并因而得以持久延续。后来跟着各类优良高产水稻的大量引进推广,这种保守贡谷种植逐步被“萧瑟”,以至面对“绝种”的。面临这种情况,做为世代生于斯、长于斯的我,看正在眼里、急正在心头。